祝贺我司9位教师获得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云顶国际8588yd/公司新闻2021-09-06 21:39:04来源:云顶国际8588yd评论:0点击:收藏本文
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我司共获9项资助,其中面上项目7项,青年科学基金2项,面上基金获资助率为43.8%。
王为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批准号:42171007),其课题名称为《壶穴和风化坑的研究》(直接费用58万)。自2009年至今,王为教授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侵蚀是地表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壶穴和风化坑则是地表侵蚀作用的地貌表现之一。虽然壶穴和风化坑的形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两者没有什么联系,但国内冰臼理论却将壶穴和风化坑混作一谈,将无关联的壶穴与风化坑当作第四纪冰川的证据,因此有必要厘清壶穴和风化坑的形成机理,这将有助于解决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争论问题,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侵蚀和风化作用的新研究领域。本项目围绕壶穴和风化坑存在问题,拟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方法、水力实验以及高精度3D激光扫描技术建立壶穴和风化坑的数值和物理模型,定量地研究河流壶穴、海岸壶穴和风化坑的形成发育过程和机制。同时,结合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传统地貌学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技术研究壶穴和风化坑形成过程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方远平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批准号:42171172),其课题名称为《KIBS嵌入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研究》(直接经费51万)。方远平教授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方远平教授长期致力于服务业区位理论与实证研究,在服务业布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空间等领域已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该项目是前两项国家基金项目研究领域的延续与拓展。该项目基于全球-地方互动视角下,以粤港澳大湾区(专业镇)地方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在新冠肺炎疫情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导致全球经济不确定背景下,从粤港澳大湾区地方特色产业集群面临要素制约、创新不足和产业链-价值链断裂风险、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等问题入手,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作为创新的中介与桥梁作用嵌入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机理,深入揭示KIBS嵌入下大湾区专业镇地方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与形成演化机理,探索地方产业集群创新与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路径是当前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大科学命题。本项目将为粤港澳大湾区专业镇产业集群培育创新网络、探索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机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科学依据。
温小浩副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批准号:42171005),其课题名称为《萨拉乌苏河深切曲流和阶地的演化过程与形成时代》(直接费用56万)。温小浩副教授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萨拉乌苏河横穿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其深切曲流和多级阶地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构成独特地貌景观。迄今对该河流深切曲流与阶地的形成过程仍不甚清楚。该项目依据地质学、地貌学的原理和方法,拟通过实地考察、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年代测定等多种技术手段,建立基于统一海拔高程的沿河出露地层序列和阶地位相,厘清萨拉乌苏深切河曲和阶地的形态特征,确定萨拉乌苏河贯通、下切年代和阶地年代序列。同时,结合室内模拟深切曲流和阶地形成过程实验, 探讨深切曲流和阶地发育的控制作用。项目的开展可为构造运动微弱的高原内部河流深切曲流和阶地发育模式提供一个范例,也为毛乌素沙地的地表景观演化、土地资源利用等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王丰龙研究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批准号:42171225),其课题名称为《流动性视角下城市内部迁居对居民幸福感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直接经费59万元)。王丰龙研究员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居住迁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子学科都曾讨论过居住迁移的格局、动因和决策过程。但是,现有研究较少考察城市内部的迁居,也很少研究居住迁移的后果或影响。幸福感研究是近十年来国内外人文地理学新兴的研究领域,部分学者正在推动形成幸福地理学子学科,但鲜有研究将幸福感置于生命历程和居住迁移的动态背景下考察。本项目创新性地将两个领域加以结合,并针对这两个领域目前的研究局限,结合流动性视角,考察城市内部迁居前后居民幸福感的变化,将居住迁移作为一种准实验设计考察导致居民幸福感变化的影响因素和机理。这一方面推动了地理学对居住迁移后果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幸福感研究从静态到动态、从相关性到因果机制不断深化。本项目对于推动幸福地理学发展和深化居住迁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陈淳副研究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42171229),其课题名称为《城乡融合背景下广东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实践与地方协商》(直接经费54万元)。陈淳副研究员前一个自然科学基金关注的是城市中的流动儿童,与本课题之间有较好的延续性。以往研究多将“流动”与“留守”看作流动人口子女的两种独立状态,上一个基金通过对流动儿童的深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是同一个人口迁移流动过程的不同结果。在研究城市流动儿童的基础上,对农村的留守儿童展开研究,可以更为真实全面的反映在流动性社会背景下生活的儿童群体的童年境况。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快速城镇化造成的特殊社会现象,也是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亟待关注的对象。课题选择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城乡融合需求强烈的广东省,探究粤东、西、北不同区域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空间建构的过程和地方协商策略,采用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混合研究方法获取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实践数据和空间信息,尝试从儿童主体性出发探讨其地方协商的过程及策略。着眼于“儿童—农村”这一特定的人地关系,理论上力图为国际儿童地理学研究贡献中国知识,并对以成人为主要对象的中国移民研究提供有益的人地关系视角,实践上为乡村振兴战略中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和建设儿童友好型社会提供新思路。
王梅副研究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批准号:32171583),其课题名称为《农业养殖模式改变对水塘碳释放速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直接经费58万)。自2018年至今,王梅副研究员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内陆水体不仅埋藏了大量的碳,而且是重要的碳源,其每年以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的碳,相当于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80%,在调节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浅水塘是碳排放的热点区域,尽管其仅占内陆水体总面积的8.6%,但它们的CO2和CH4排放分别占其总排放的15.1%和40.6%。因此,研究小型水塘碳循环机制为更准确评估内陆水体碳释放潜力尤为重要。水塘被广泛用于农业养殖且养殖模式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然而关于农业养殖模式改变如何影响水塘的碳释放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仍不清楚。本项目选取珠江三角洲4种主要类型的养殖鱼塘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静态箱观测及室内模拟有机物添加及增温控制试验,拟(1)明确不同类型养殖鱼塘的碳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定量分析养殖模式变化对水塘含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3)揭示不同养殖方式中有机物输入如何影响其碳排放;(4)明晰不同养殖鱼塘碳释放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本项目的研究结果为准确评估养殖模式转变下,养殖鱼塘的碳释放风险的改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以解决追求经济高效和气候环境问题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
安宁副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批准号:42171226),其课题名称为《中国海外经济活动与社会文化的多尺度互动:以在南部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为例》(直接经费51万元)。该课题是其前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非合作”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想象:基于坦桑尼亚的案例研究》的延续。上一个课题重点关注了在宏观尺度上(全球、国家和区域)非洲国家对“中非合作”的话语表达及其内在机制,而本项目在研究尺度上向中观层面(区域和城市)和微观层面(社区、家庭和个体)进行了拓展,在研究对象上也进行了尺度丰富,对“中非合作”涉及到的中国在非洲的存在进行了更加细化的研究,且将研究重点放在具体的中国海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其在多尺度上的空间响应上。该项目可以为分析中国和非洲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维度层面的交流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作出贡献,为中国在进一步的海外交流中如何规避因为制度、社会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阻力、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于明杰博士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批准号:42102075),其课题名称为《新疆东天山玉带斑岩铜矿成矿流体出溶、演化与铜的富集机制》(直接经费24万元)。斑岩型铜矿床是世界上铜的最重要来源,成矿流体出溶、演化与铜的富集是斑岩型铜矿床形成机制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以东天山成矿带奥陶纪形成的玉带斑岩铜矿为研究对象,以“石英眼”和各成矿阶段石英脉为切入点,突出包裹体对岩浆-热液演化的示踪效应和原位微区技术的运用,以探究成矿流体出溶的物理化学条件,解析成矿流体形成与演化过程,揭示早古生代斑岩铜矿成矿流体出溶、演化与铜的富集机制,为丰富斑岩铜成矿理论提供新的科学素材。
袁亚娟博士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批准号:42102256),其课题名称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达机翁蛇绿岩形成年代及构造属性研究》(直接费用24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是研究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重要区域,以南北分带为特征。然而目前对南北亚带的构造归属仍存在较大争议,其主要原因是该区蛇绿岩岩石成因的复杂性与源区特征的多样性。研究表明,南亚带东波、普兰蛇绿岩具有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信息,但上部洋壳的基性岩则表现出亏损地幔源区特征,暗示了地幔橄榄岩与基性岩之间的构造属性可能存在解耦。本项目拟选择雅江西段北亚带最西段保存相对较好且研究程度较低的达机翁蛇绿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矿物岩石学、地质年代学等多种方法,对达机翁蛇绿岩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橄榄岩Re-Os-Li同位素手段,与传统基性岩Sr-Nd-Hf同位素体系相结合,示踪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源区,区分MORB和岛弧岩浆,探讨俯冲物质对大洋地幔岩石圈的改造作用,进而对比研究两类岩石的构造属性与成因联系,共同约束达机翁蛇绿岩的源区性质及深部动力学机制,厘清其归属的雅江西段北亚带与南亚带在时空演化上的关联性,为进一步认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的构造演化提供依据。
祝贺以上9位教师获得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责任编辑 | 袁亚娟 何雪梅
审核 | 赵耀龙 刘云刚
标签: